top of page
搜尋

我朋友跟我说,他的朋友的高工资使他对自己感到焦虑……

  • 作家相片: 羽鳞 _
    羽鳞 _
  • 2022年6月2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最近在跟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,朋友跟我说,他的另一位朋友换了新工作,加上提成月收入可以达到1万人民币以上,这令他对自己感到焦虑。而我相信,类似的焦虑是现代人的常态。

这引起了我的思考,然后我的回答是:如果以工资来衡量谁比谁更成功,就掉入了“优绩主义陷阱”之中。


什么是优绩主义?

在这个工业化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时代,我们却时常感到内心匮乏。是什么让我们依然感到焦虑不安?我想起了最近在读的一本书,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·桑德尔所著的《精英的傲慢》。”优绩主义陷阱“的概念来源于此,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。(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当代哲学家)

在打破了贵族和特权阶级,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,“机会均等“似乎已经实现,人们可以全凭自身的才智和努力取得成就,成就越大,社会回报就越大。因此我们开始信奉诸如”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“的新教条,关于自我奋斗的成功学书籍也在大行其道。然而,事实真的完全是这样吗?


什么是优绩主义陷阱?

优绩主义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——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“,而这个前提,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,都未能完全实现。优绩主义忽视了人们在出身、机遇、运气、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,而这些不平等比以往的特权、贵族、阶级来带的不平等更加隐秘。

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:一个短跑冠军的成功是否全因他比其他选手能力更强,更努力?其实不尽然,他可能拥有比其他人更好的教练和更好的运动鞋,他的成功很可能是这些因素与他的努力共同造就的。

当我们相信”一个人的成功及其回报是他应得的“,也就在另一方面承认”一个人的失败完全是他自己的责任“。”赢家“开始心生傲慢,而”输家“则感到屈辱,这种一体两面开始助推社会群体的分化,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温床。

我们渴望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可,”对取得成就的渴望“和”因未取得成就而产生的焦虑“如影随形地困扰着每一个现代人。


工作如果不是追求财富,我们更应该追求什么?

我们更应该关注工作给自身带来的意义感、使命感。

当我们开始为优绩主义为我们设置的目标——财富、地位、名誉、阶层跃升感到力不从心时,不妨把视线从外转向内,关注自己对于工作的真正需求。对于工作的意义感和使命感可能才是我们内心真正匮乏的。

看到这里你很可能会问,面对刻薄的老板和不尽如人意的薪资待遇,怎么还能要求你对工作有意义感和使命感呢?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一点是,意义感和使命感不是外界能施加给你的,而且我们从内心深处探求的:


什么样的事情在不断感召着你?

在过往的经历中,你做过什么是即使赚不到一分钱也能从中得到满足的?

完成什么事情能让你觉得不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一遭?

……


寻找这些东西并不容易,也无法光靠我们自己的理性,它需要一点对事物的直觉和感知力。通过这些,再结合你兴趣和专长,我们或许才能发现我们发自内心希望推动的,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。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Follow Me

白底.png

©2022 by Yulin-Official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